2025-05-19
在全球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且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二次能源,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而分布式氢能,因其独特的优势和灵活的应用模式,在我国能源体系变革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
分布式氢能的独特优势
分布式氢能系统,是一种将氢气的制取、储存和应用环节分散布局的能源供应模式。相较于集中式氢能体系,它具备诸多显著优势。首先,分布式制氢能有效降低氢气的运输成本和风险。传统的集中制氢后长距离运输氢气的方式,面临着高昂的运输费用以及因氢气特殊性质带来的安全隐患,而分布式制氢可在使用现场或其附近制取氢气,大大减少了氢气运输的需求。例如,在加氢站采用分布式制氢技术,可避免高压长管拖车运输氢气时效率低、成本高且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还能解决运输过程中的卸氢率限制等难题。
其次,分布式氢能系统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它能够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种能源资源,如天然气、甲醇、可再生能源等制取氢气,并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制氢规模和供氢量,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减少能源浪费。而且,分布式氢能系统对能源供应的波动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当主能源供应出现问题时,可及时启动备用能源制氢,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分布式制氢技术路线多样发展
在我国,分布式制氢技术路线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天然气制氢是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的一种技术。我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天然气管网,为加氢站实现分布式天然气制氢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天然气制取氢气的技术在石化企业中已有大量应用,通过采用高性能的重整催化剂和变换催化剂,并运用过程强化技术和流程优化技术,能够满足分布式制氢占地少、高效的要求。
甲醇制氢同样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国,甲醇产能占据全球的60%。特别是随着国内绿色甲醇项目的大量上马,为加氢站使用绿色甲醇制取绿氢提供了有力支撑。分布式甲醇制氢具有生产工艺流程简单、反应温度较低、便于撬装化及小型化、制氢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像中国石化广西南宁振兴制氢加氢一体站,采用中国石化自有技术,每天可产出 500 公斤纯度达 99.999% 的高纯度氢气,能满足 40 多辆氢燃料车的用氢需求,便是甲醇制氢在分布式氢能领域的成功实践。
此外,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也是分布式制氢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我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分布式电解水制氢,可将富余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氢能储存起来,既解决了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又生产出了清洁的氢气。虽然目前该技术还面临着成本较高、效率有待提升等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分布式氢能应用场景广泛
分布式氢能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在交通领域,分布式制氢加氢一体站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了便捷的加氢服务。这种模式省去了氢气运输成本,避免了运输环节的安全隐患,同时还可作为加氢母站向周边加氢站供氢,有效解决了部分地区“氢荒” 的问题。目前,我国已建设了多座制氢加氢一体站,有力推动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应用。而且,分布式氢能还适用于一些特定场景的交通工具,如港口的叉车、场内牵引车等,这些车辆运行路线相对固定、使用频率高,采用氢燃料电池能够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分布式发电领域,氢能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相结合,构建“风 - 光 - 氢 - 储 - 荷” 一体化的微电网。例如,在南极秦岭科考站投运的新能源微电网系统中,“氢腾” 燃料电池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风光条件良好时,系统利用多余电力制氢并储存;在风光发电不佳时,通过氢燃料电池将氢气转化为电能和热能,为站区提供稳定的供电,验证了氢燃料电池产品在极端低温环境中的可靠性,也为分布式氢能在特殊环境和偏远地区的能源供应提供了成功范例。此外,分布式氢能还可应用于家庭热电联供系统,为家庭提供电力和热水,提高家庭能源利用的自主性和可靠性,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低碳排放。
面临挑战与突破方向
尽管分布式氢能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部分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例如,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中,如何提高电解效率、降低制氢成本,以及提升电解槽的使用寿命和对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的适应能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储氢技术方面,开发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储氢材料和设备,仍是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同时,不同分布式制氢技术的集成优化以及与现有能源系统的兼容性问题,也需要深入研究。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国分布式氢能产业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协同。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截至2024 年 6 月底,我国加氢站实际建成仅 426 座,远低于规划的至 2025 年建成约 1000 座的目标,这严重制约了分布式氢能的大规模应用。而且,产业标准和规范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分布式氢能项目的投资成本较高,回收周期长,融资难度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快速扩张。
针对这些挑战,我国需加大在分布式氢能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例如,开展电解槽寿命提升、储氢罐安全性能优化等基础研究,重点攻关氢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效率提升等技术。同时,政府应加快完善产业标准和规范体系,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市场监管,促进产业的规范化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进度。此外,还需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引导险资、社保基金等发行绿色金融产品,降低分布式氢能项目的融资成本,推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分布式氢能发展前景广阔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我国“双碳” 目标的稳步推进,分布式氢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技术不断突破、成本逐步降低、产业生态日益完善的驱动下,分布式氢能有望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够助力我国交通、工业、电力等领域的深度脱碳,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还将催生一系列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例如,分布式氢能与储能、智能电网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将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稳定的能源系统;分布式氢能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可促进农村能源革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我国分布式氢能发展虽面临挑战,但优势明显、潜力巨大。通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共同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完善产业生态,分布式氢能必将在我国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