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倘若你长期留意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博弈的新闻报道,或许会觉得过去五年间,能源转型进程经历了剧烈的兴衰起落。但只要深入研究数据,你就会发现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新闻头条的报道或多或少与贝莱德集团(BlackRock)董事长芬克(Larry Fink)在年度致投资者信中提及「气候」一词的频次存在关联。曾几何时,这一问题几乎从未给资本家们带来过困扰。在2020年与2021年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它短暂地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但随着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企业对任何被贴上「觉醒」标签的倡议进行抵制,以及热衷化石燃料的唐纳德·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气候议题迅速失宠,从公众讨论中彻底消失。
现实状况让这场争论的双方都难以乐观。清洁能源转型非但没有停滞,甚至未曾减速。在储能、电动汽车、太阳能等诸多领域,转型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加速前行。投资者也不再大手笔向化石燃料领域投入资金。如今,资金持续从传统化石能源流向清洁能源,这一趋势令化石燃料行业倍感压力,然而,要达成淨零排放目标,这样的转变速度仍显迟缓。
过去一个月政策的混乱不堪致使油价暴跌,无疑让局势更加严峻。今年截至目前,安硕全球清洁能源ETF涨幅达0.8%,而由特朗普盟友拉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大力宣传、专注原油投资、交易代码为DRLL的Strive美国能源ETF,跌幅达8.4%。涵盖范围更广的标普500指数更是大幅下挫了12.3%。
但其他开放式基金的表现证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策略并非表现不佳,只是表现平平。美国约22.5%的ESG主题ETF今年以来实现了正回报,而整个市场的这一比例为21.9%。
这一点切实体现在资本投资上。多年来,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年度支出始终稳定在3000亿美元左右,增长乏力。在芬克不再聚焦该领域前,这一状况几乎毫无改观。而在此之后,相关投资开始加速增长,如今已远超油气田开发等上游领域的支出。
即便如此,清洁能源的领先优势依然微弱,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计口径。购买电动汽车算「转型投资」吗?若算,那购置传统燃油汽车是否应归为「化石能源投资」?不少分析师在统计清洁能源投资总额时,会将前者纳入其中,却在计算化石能源投资规模时,将后者排除在外,这种做法未免显得主观随意。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分析显示,这场能源博弈尚无定论,但清洁能源正稳步前行,逐渐拉开距离。
若想切实了解当下局势,观察全球大型石油企业的资本配置决策堪称最佳切入点。每间企业的财务总监都面临抉择:是通过股息发放与股票回购将资金回馈股东,还是投入资本支出以谋求业务增长。以往,石油公司在这两者间的资金分配比例约为2:1,更侧重资本支出。在需求攀升的时期,这种分配合乎常理,毕竟股东更看重未来五到十年稳定的现金流预期。
然而自2021年起,这一资金分配格局已彻底扭转。如今,全球五大独立石油公司回馈给股东的资金规模,已超过它们在自身业务拓展上的投入。
(如果算上沙特阿美,情况更加惊人。该公司去年高达1240亿美元的股息支付比五大独立石油公司的资本支出预算总和还要多出约三分之一。)
支出缩减的影响,也在石油龙头业务的另一关键层面显现:即支撑其长远发展的石油储量可持续性。按传统标准,任何企业若油井储量无法保障未来10年维持现有产量,便被视作在透支发展前景。但如今,这一曾被视为危机信号的状况正逐渐成为常态。荷兰皇家壳牌(Shell)、雪佛龙(Chevron)、英国石油(BP)等公司近期储量可持续年限均远不足10年,就连业绩表现强劲的埃克森美孚和道达尔能源,其储量可持续年限也大幅低于历史水准。
这一转变意味着,石油天然气行业已然步入夕阳,虽偶有盈利,但长期衰退的趋势难以逆转。若想谋求增长,投身于中国清洁能源行业的火热浪潮(隆基绿能、比亚迪、宁德时代的估值均高于沪深300指数),远比押注西方传统化石能源领域(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的估值低于标普500指数)更具前景。
能源转型并未停歇,只是当下亟需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