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9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 目标驱动下,工业领域的余压利用技术正成为破解高耗能困局的关键突破口。余压作为工业生产过程中未被充分利用的压力能,广泛存在于化工、钢铁、石油等行业的流体输送与工艺环节。通过先进技术将这些废弃能量转化为机械能或电能,不仅能显著降低企业能耗成本,更能推动产业绿色升级。以下从核心技术、应用场景、挑战与趋势三个维度,解析余压利用行业的技术革新路径。
一、核心技术:从机械回收走向热功协同
1.涡轮膨胀机技术:高压气体的能量重塑
涡轮膨胀机是将高压气体的压力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核心设备,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微型汽轮机。在钢铁行业,高炉煤气余压发电(TRT)技术通过该设备将炉顶煤气的压力能转化为电能,实现 “零成本发电”。例如,宝钢某高炉采用干式 TRT 系统后,年发电量可达 1.2 亿千瓦时,折合节约标准煤 4 万吨,减排 CO₂ 11 万吨。在橡胶行业,空气涡轮制冷技术通过膨胀机将高压空气降温至 - 60℃以下,用于废旧轮胎低温粉碎,相比液氮法节能 30% 以上,胶粉细度提升 20%。
2.液力透平技术:液体余压的精准捕获
液力透平通过高压液体驱动叶轮旋转,将压力能转化为机械能,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化肥等领域。镇海炼化渣油加氢装置采用液力透平后,每年节约用电成本约140 万元,每小时节电 300 度。在甲醇合成工段,液力透平替代减压阀,年产生电能 272 万千瓦时,节省电费 136 万元。其优势在于无需外部能源输入,直接通过流体自身压力驱动,系统效率可达 70%-85%。
3.有机朗肯循环(ORC):低品位热能的价值重构
ORC 技术通过有机工质的相变循环,将低品位热能转化为电能,尤其适合余热余压协同回收。某双涡流管 ORC 系统创新设计了两级换热与气动增压流程,余热余压空气先通过蒸发器 A 加热有机工质发电,放热后的空气经涡流管分离为冷热两股气流:冷气流用于冷却工质,热气流再次驱动蒸发器 B 并推动增压泵,实现工质二次蒸发与混合发电,系统整体效率提升 25% 以上。该技术在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中应用,可将余热余压回收效率从传统 ORC 的 12% 提升至 18%。
4.分布式变频技术:输配系统的源头节能
针对水泵、风机等设备因节流导致的余压浪费,分布式变频技术通过两级泵结构实现按需供能。一级泵克服主干网阻力,用户端二级泵根据实际需求变频调节,彻底消除阀门节流损失。例如,某化工园区采用该技术后,蒸汽管网能耗降低18%,同时减少冷凝水排放 30%。其核心在于将被动的余压回收转变为主动的系统优化,从源头降低能量损耗。
二、应用场景:从单一环节到全流程覆盖
1.钢铁行业:高炉与转炉的深度挖潜
除TRT 技术外,转炉负能炼钢通过回收煤气余压与显热,实现炼钢工序能耗 “倒挂”。某钢厂转炉系统改造后,吨钢回收煤气 120 立方米,蒸汽 80 千克,综合能耗降低 35 千克标准煤 / 吨。此外,干熄焦技术利用红焦余热发电,每吨焦炭可发电 35 千瓦时,替代燃煤 0.05 吨。
2.石油化工:高压流体的价值再生
在加氢裂化装置中,液力透平驱动原料泵,减少电机功率消耗40% 以上;减压塔顶余压通过螺杆膨胀机发电,单套装置年发电量可达 500 万千瓦时。某炼油厂采用 “液力透平 + ORC” 联合系统,将常减压装置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65%,年节约标煤 1.2 万吨。
3.市政与环保:污水处理的能量闭环
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过程中,高压滤液的余压通过液力透平驱动反冲洗水泵,实现能耗自给。某污水厂应用该技术后,脱水车间电耗降低22%,年节约电费 28 万元。此外,垃圾填埋场沼气余压发电技术可将填埋气收集率提升至 90%,每立方米沼气发电 1.8 千瓦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5 千克。
三、挑战与趋势:技术迭代与生态重构
1.现存瓶颈
成本门槛:涡轮膨胀机与ORC 系统的初期投资较高,中小型企业改造意愿不足。例如,一套 1000kW 的 ORC 装置投资约 800 万元,回收期需 5-7 年。
适配难题:不同工况下的流体参数波动大,设备需具备宽幅调节能力。某化工厂因原料气压力波动导致液力透平效率下降15%,需额外增加变频调节装置。
标准缺失:余压利用设备缺乏统一的能效评价体系,导致市场产品良莠不齐。
2.未来方向
智能化集成:结合物联网与AI 算法,实现余压实时监测与动态优化。例如,某钢铁厂通过数字孪生系统预测高炉煤气余压波动,提前调整 TRT 运行参数,发电效率提升 8%。
跨行业协同:推动余压利用技术与新能源、储能技术融合。如将ORC 系统与光伏耦合,构建 “光 - 热 - 电” 多能互补体系,提升能源综合利用率。
政策驱动:政府需出台税收优惠与补贴政策,降低企业改造成本。欧盟通过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推动余热余压项目,2020-2025 年相关投资增长 30%。
结语
余压利用技术不仅是工业节能的“金矿”,更是能源革命的重要支点。从 TRT 的规模化应用到 ORC 的创新设计,从单一设备改造到全流程系统优化,余压利用正推动工业能源系统向高效、低碳、智能化转型。随着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这一领域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形成千亿级市场,为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