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
“我国是全球生物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截至2024年底,我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599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083亿千瓦时,生物质供热约5亿焦耳,生物天然气产量约5亿立方米,生物柴油、生物燃料乙醇、生物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日前举行的2025生物质能创新发展论坛上,《2025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展示了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和成果。
从生物质能主要用途来看,《报告》显示,国内生物质发电量连年增长,2020年—2024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4599万千瓦,发电量2083亿千瓦时,但相比2023年增速放缓。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1709万千瓦,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约2738万千瓦,装机容量分布与资源量关联度高,多处于沿海地区。
其中,农林生物质发电一直以来依赖农林废弃物作为燃料,在能源领域占据着独特地位,既解决了农林废弃物的处理难题,避免随意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又将废弃物转化为电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若燃煤机组也掺烧生物质,二者必然会在原料供应上形成竞争态势。
农林生物质发电行业该如何应对这一变革?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产业研究部主任、秘书长助理王乐乐在解读《报告》时表示,农林生物质发电未来需“三条腿”走路:一是发展热电联产,二是发展直供电模式,三是积极参与电力市场。
此外,生物质能在可持续航空燃料、生物甲醇等新兴领域建设规模超百万吨,在国际航运组织低碳发展背景下,市场潜在需求较大。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能源消费端的革命性变化,交通领域的低碳化是能源消费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海运和航空燃料的低碳化任务艰巨,生物质能是具有零碳特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来源广泛,可以呈现固态、液态、气态等终端能源形式。可广泛替代化石能源消费,绿氢耦合生物质甲醇等技术受到重视,成为生物质能应用的新领域,更是交通运输燃料低碳化的重要途径。
《报告》还指出,未来5年,我国生物质产业将呈现技术突破驱动效率提升、应用场景多元化、政策市场双轮联动的特征,通过绿色金融与标准体系完善,实现更多社会环境价值。
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国家能源局原总经济师郭智指出,未来需要通过对生物质全产业链的科学合理规划布局,以精准、高效的资源配置促进生物质能在多维度实现重大突破,确保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是要形成多元化的能源形式,着力于重点领域清洁替代的应用,充分发挥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在调峰、储能等方面的辅助服务功能,助力提升电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为能源供应安全和可靠发挥更大作用。各地要依据资源禀赋和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天然气、绿色甲醇、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绿色燃料的产业化发展,增强生物质能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供给体系的韧性,促进工业交通用能的绿色低碳转型,与之协同共进,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二是促进农村废弃物向能源高效转化,加快农业农村用能的低碳化转型。借助先进的生物技术对农林废弃物、禽畜粪污以及有机垃圾等进行协同处理,在实现资源循环生产和高效利用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合理规划生物质能发电、清洁供暖及生物质天然气项目布局,高质量制定生物质资源生产、运营、利用的规范制度,为农村能源革命提供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解决方案,提升农村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用能品质,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清洁能源基础。
三是需要强化生物质资源的全产业链发展规划,高质量建设生物质原料、燃料收储、保障和高效转化体系。“十五五”期间,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研究和制定自身健康发展的产业链规划,形成生产、储运、使用相协调并适合其特点的运营机制,挖掘其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的核心价值和具体实现形式。如建立生物质燃料交易平台,高质量保障生物质燃料的基础工作,着力在能源转化方式和低碳替代方面不断深化,加速生物质利用过程的碳资产开发和变现,以实现其最大价值。
未来,通过生物质资源的低碳化转化,将培育更多的以能源转型、乡村全面振兴、低碳环保相融合的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新兴产业。
(转自:生物质颗粒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