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4
近年来,2025年,对于光伏行业而言,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变革元年”。年初,一纸“430政策”,彻底终结了分布式光伏“全额上网”的黄金时代;随后“136号文”定下“531”这个节点,自6月1日起,所有增量光伏项目全面进入市场化交易机制,告别“固定收益”模式。
更雪上加霜的是,地方政策密集落地,有吉林上网电量不得超过20%,武汉明确上网电量超过50%不予结算,宁夏、山西等地明确“自发自用比例须达60%以上”……唯独广东、江苏两地尚未设定比例红线,但也在政策口径上释放出向市场靠拢的信号。
光伏行业正加速驶入一片“深水区”。
而就在昨日,山东、湖北两地同步出台的电价新政,成为压垮行业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分时电价的深度调整,令光伏发电的盈利模型发生“根本性崩塌”。可以说,光伏的天,真的黑了,黑压压一片,仿佛要塌。
一、电价“新逻辑”:把光伏推入至暗时刻
山东、湖北、江苏为代表的地区,通过划分更精细的分时电价时段,将光伏发电的黄金午间段变成“深谷时段”,其电价下浮比例高达90%,直接将项目收益腰斩。
在山东,11:00至14:00为深谷时段,电价最低仅为平段电价的10%。原本是光伏出力的黄金三小时,如今却沦为“廉价电力”的代表;湖北更是在节假日将深谷时段拉长至6小时(9:00-15:00),光伏发电“卖电无门”。
而江苏,则在假期执行午间深谷电价的同时,取消了自发自用比例限制,允许全额上网,但这一看似利好的政策,背后却隐藏着更大的市场化风险:全部参与现货交易,意味着电价由市场决定,收益随时“天降负电价”。
二、光伏行业的三大矛盾,集中爆发
1. 发电高峰 vs 电价低谷:错配愈发严重
光伏发电主要集中在午间10:00-15:00,但电价机制却反向划定这段时间为“深谷”。这意味着,项目虽然发电量大,但收益却极低,形成“量高价低”的剪刀差。例如江苏,光伏发电高峰收益缩水超过50%,逼迫投资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本稳定的IRR模型。
2. 市场化交易下,收益不可控
“136号文”的出台,意味着新能源从“政策红利期”正式进入“市场博弈期”。参与现货市场之后,光伏企业要面对电价波动风险,甚至出现“负电价”的极端情形。山东现货市场曾出现-0.08元/kWh的中标价格,连电站的度电成本都无法覆盖,直接冲击项目生存底线。再看看其他各地的机制电价预测,直接比燃煤标杆都低上0.13元/度。
3. 配储不是强制,但却“不得不配”
虽然政策层面解开强制配储的要求,但现实是:不配储,就意味着午间发电被深谷电价吞噬。当前储能系统投资仍居高不下,以0.68元/Wh为例,10MW/20MWh系统投资约1360万元,峰谷价差需达0.7元/kWh以上才能实现回本。而目前江苏的平均价差仅为0.6-0.8元/kWh,意味着实际投资回收期长达6-8年,许多企业望而却步。
三、路在何方?光伏“自救”的三条路径
在这片至暗时刻中,行业上下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探索着多种破局之道。
1)央国企的破局典型代表——国电投
从去年起,国电投就在不断抛售收益率低的不良资产,2024年4月,电投能源终止两个户用光伏项目。8月,内蒙古头出售旗下户用光伏资产。
11月,北京中和零碳能源有限公司(股东是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挂牌转让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智慧能源项目、金堂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文山整市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等10个光伏储能项目。
11月,国家电投下属集团转让济南中电光伏发电有限公司、洛阳华美电力有限公司、上海中电长兴未来发展有限公司三家新能源公司股权。再到今年3月五菱电力的整合,宣告了,光伏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益优先”时代。
今年国央企的光伏投资方向不挂网,直供、大基地等直接靠近用电侧这种模式,大家就能明白该怎么玩了。
破局2:储能+智能调控,重构收益模型
以“深谷充电、高峰放电”的“两充两放”模式,配合智能调控系统,提高储能设备利用率。浙江、江苏已实现日均两次充放电,IRR可提升至8%-10%。同时,通过“虚拟电厂”将分布式资源聚合后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获取容量补贴和调频收入。例如江苏新能通过绿电交易实现0.43元/kWh的溢价收益,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破局3:绿电直供与“隔墙售电”“源网荷储”开辟盈利新通道
以江苏为例,2024年绿电交易量达126.57亿度,同比增长143%,交易溢价区间在0.05-0.15元/kWh之间。高耗能企业对绿电有硬性需求,因此更加助力“绿电直供”“隔墙售电”“源网荷储”等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分布式电站直接向邻近用户售电,绕开电网过网费,降低交易成本约30%,有效提升项目IRR。
破局4:抢装潮与“光伏+”模式,抓住转型红利
2025年6月1日前,存量项目仍享有“差价补贴”红利,各地正在掀起一轮抢装潮,组件需求短期激增。同时,行业也在积极探索“光伏+负荷”一体化、“光伏+监狱”、“光伏+交通”、“光伏+数据中心”等新业态,推动光伏从单一电源角色,转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身份转变。
四、黑夜之后,必有黎明
“至暗时刻”,往往是变革的起点。
曾经的光伏,在补贴政策的呵护下迅速崛起;如今,面对电价机制、市场交易、配储压力的三重考验,唯有转型、重构与融合,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规模优先”走向“效益优先”,从“单一售电”走向“多元服务”,中国光伏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
所以,光伏的天,还能亮起来吗?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这一次,靠的不再是阳光,而是智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