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工业烟气排放成为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工业烟气成分复杂,包含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ₓ)、颗粒物(PM)、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金属(如汞、铅)等多种污染物。针对不同污染物特性,治理技术呈现多样化趋势。本文将从脱硫、脱硝、除尘、VOCs治理等核心方向,分析当前主流的工业烟气治理技术及其应用。
一、烟气脱硫技术(FGD)
烟气脱硫是治理SO₂污染的核心手段,主要分为湿法、半干法和干法三类:
湿法脱硫
石灰石-石膏法:通过石灰石浆液与烟气中的SO₂反应生成石膏,脱硫效率达95%以上,是燃煤电厂的主流技术。
氨法脱硫:以氨水为吸收剂,生成硫酸铵副产品,适用于高硫煤或化工行业,可实现资源化利用。
海水脱硫:利用海水天然碱性中和SO₂,适用于沿海电厂,运行成本低但受地域限制。
半干法脱硫采用旋转喷雾或循环流化床工艺,将石灰浆液雾化后与烟气反应,脱硫效率约80%~90%,适合中小型锅炉或烧结机烟气治理。
干法脱硫以活性炭或钙基吸收剂喷入烟气,通过吸附或催化氧化脱硫,适用于低硫烟气或工艺改造受限的场景,但效率较低(60%~75%)。
二、烟气脱硝技术(DeNOₓ)
针对NOₓ的治理,主流技术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非催化还原(SNCR):
SCR技术在催化剂(如V₂O₅-WO₃/TiO₂)作用下,利用氨或尿素将NOₓ还原为N₂,脱硝效率高达90%以上,广泛应用于燃煤电厂和钢铁行业。优势:高效稳定,适应高浓度NOₓ;挑战:催化剂成本高,需定期更换,且存在氨逃逸风险。
SNCR技术将还原剂直接喷入高温烟气(850~1100℃),无需催化剂,脱硝效率约30%~50%,适用于水泥窑炉或小型锅炉。优势:投资低,改造简单;不足:效率受温度窗口限制,氨逃逸问题更显著。
低温脱硝技术通过改进催化剂(如锰基、铈基材料),将SCR反应温度降至150~300℃,适用于燃气锅炉或低温烟气场景,是近年研究热点。
三、颗粒物治理技术
电除尘技术(ESP)利用高压电场使颗粒物荷电并吸附在极板上,对PM₂.₅以上颗粒捕集效率达99%以上,但投资和能耗较高,适用于高粉尘浓度场景。
袋式除尘技术通过纤维滤袋截留颗粒物,对PM₂.₅的去除效率超99.5%,尤其适合高比电阻粉尘(如水泥、冶金行业)。核心改进:采用覆膜滤料或PTFE材质,提升耐温性和清灰效率。
电袋复合除尘结合电除尘预处理和袋式除尘深度净化,兼具高效与低阻特点,成为钢铁、垃圾焚烧等复杂烟气的主流选择。
四、VOCs与重金属协同治理
VOCs治理技术
吸附法:活性炭或沸石转轮吸附浓缩后脱附处理,适合低浓度、大风量废气。
催化燃烧(RCO):在催化剂作用下将VOCs氧化为CO₂和H₂O,能耗低且无二次污染。
生物滤池: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适用于石化、制药行业,但处理效率受限于废气成分。
重金属控制技术
吸附剂喷射:向烟气中喷入活性炭或改性沸石,吸附汞、铅等重金属。
湿法协同脱除:在脱硫塔中通过氧化剂(如NaClO₂)将Hg⁰转化为Hg²⁺,再被浆液吸收。
五、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研发一体化技术(如臭氧氧化协同脱硫脱硝、低温催化协同去除VOCs和NOₓ),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
资源化利用推动脱硫副产物(石膏、硫酸铵)、除尘灰(金属回收)的高值化利用,形成循环经济模式。
智能化升级引入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控烟气参数并优化运行策略,例如通过AI算法调整喷氨量以降低逃逸率。
政策驱动与标准提升中国“十四五”规划要求钢铁、水泥等行业全面实施超低排放(SO₂≤35mg/m³、NOₓ≤50mg/m³、PM≤10mg/m³),推动高效技术的普及。
结论
工业烟气治理需根据污染物种类、浓度及行业特点选择适宜技术组合。未来发展方向将聚焦高效化、资源化和智能化,同时需解决技术成本、二次污染控制等难题,助力“双碳”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