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1. 推动市场化节能机制,加速技术应用
合同能源管理通过市场化模式,整合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资金和管理能力,帮助用能单位(尤其是公共机构)实现节能目标,避免传统模式中政府或企业直接投资的压力14。例如,上海市公共机构通过该模式引入节能诊断、融资和改造服务,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2. 提升能源效率,直接减少碳排放
公共机构建筑能耗占其总能耗的70%以上,通过合同能源管理优化空调、照明等系统,可降低10%-40%的能源消耗,最高节能率可达50%。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实施该项目后,能源费用支出大幅降低,同时碳排放量同步减少。
3. 破解高能耗领域减排难题
公共机构作为碳排放重点领域(占全国总量约3.5%),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可快速实现设备能级提升,例如舟山市行政服务中心通过能源托管方案,打造低碳示范样板,为其他机构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4. 强化政策协同与示范效应
国务院自2013年起明确支持合同能源管理,要求公共机构率先采用该模式,并通过试点项目(如山东、上海)形成示范效应,推动全国范围内规模化应用。
5. 降低实施门槛,实现多方共赢
用能单位无需前期资金投入,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改造风险,双方通过节能效益分成实现共赢。
青岛市案例显示,该模式可规避投资压力,缩短回收周期至3-5年(大型项目8-10年)。
6. 创新管理模式,支撑长期减排目标
合同能源管理融合“智慧监管+技术创新”,例如“1+10+N”节能体系整合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能源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碳中和提供可持续路径。
总结:合同能源管理通过市场化机制、技术赋能和政策引导,在提升能效、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为公共机构等高能耗领域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抓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