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6
一、碳汇在“双碳” 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碳汇作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重要体现,已成为中国实现“双碳” 目标的关键支撑。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和物理过程,每年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据统计,2018 年中国林地碳汇量达 9.66 亿吨,占陆地碳汇总量的 85.5%,而海洋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的固碳潜力同样巨大,预计 2035 年吸收量将比 2022 年增长 20%。国家林草局明确指出,2060 年我国难以避免的碳排放中,林草碳汇可吸收超过一半,堪称碳中和的 “压舱石”。
二、政策驱动与市场机遇
制度创新与市场重启:2024 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重启,林业碳汇正式纳入国家核证减排量体系,允许重点排放企业使用 CCER 抵消不超过 5% 的配额。这一机制为生态资源价值化提供了路径,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碳汇项目开发。例如,陕西省榆林市通过碳汇林建设与碳票交易,探索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模式。
国际经验与标准接轨:中国曾通过CDM 机制参与国际林业碳汇交易,积累了早期经验。当前,VCS、GS 等国际自愿碳标准逐渐被国内市场接纳,林业碳汇因兼具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在国际自愿交易中备受青睐。同时,中国牵头制定的蓝碳核算标准,为海洋碳汇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新兴领域与技术突破:蓝碳开发成为新热点,山东青岛发布的《中国蓝碳蓝皮书2024》显示,中国海洋碳汇资源丰富,但开发仍处起步阶段。此外,木竹替代、CCUS 技术与生态碳汇的协同应用,为提升固碳效率提供了创新方向。
三、发展瓶颈与潜在风险
开发过热与质量隐忧:CCER 重启后,部分地区出现 “跑马圈地” 现象,混淆 “碳汇” 与 “碳交易” 概念,导致项目质量参差不齐。例如,多地林业碳汇项目因土地合格性证据不足、林权不清、碳储量计算不科学等问题停滞,已公示的 4 个林业碳汇项目中,仅 1 个进入申请登记阶段。
方法学与监管滞后:现有CCER 方法学覆盖领域有限,农业减排、CCUS 等领域缺乏标准,部分旧项目因方法学更新无法重新登记。同时,地方碳市场方法学标准宽松,可能引发 “劣币驱逐良币” 效应。第三方审核机构专业性不足(仅 1 家具备林业背景),进一步加剧数据真实性风险。
经济与技术挑战:林业碳汇项目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单位面积增量成本约100 元 / 平方米,且需应对病虫害、火灾等自然风险。蓝碳开发则面临监测技术不成熟、产权界定模糊等难题,制约规模化推广。
四、破局路径与未来展望
科学规划与质量优先:国家层面需强化“能源转型优先、碳汇抵消为辅” 的定位,严格项目准入标准,建立动态监测与信用评价体系。地方政府应避免盲目开发,优先支持具有多重效益(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高质量项目,如苏州高新区推动的 “光储直柔” 建筑与碳汇协同模式。
技术创新与机制完善:加快蓝碳核算、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研发,推动碳汇计量标准化。探索“碳汇 + 金融” 模式,发展碳期货、碳债券等衍生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例如,广东试点氢能跨境交易增值税优惠,为碳汇金融化提供了借鉴。
国际合作与标准引领:深化中欧、“一带一路” 国家的碳汇技术合作,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碳汇治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下争取更多话语权,助力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碳市场。
结语
中国碳汇发展已进入战略机遇期,但需在“量” 与 “质” 之间寻求平衡。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规范,碳汇有望成为驱动绿色转型的新动能,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未来十年,碳汇市场的成熟度将直接影响 “双碳” 目标的实现进程,其发展路径值得持续关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