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力推进“双碳” 目标的大背景下,林业碳汇作为一种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森林,这片广袤的绿色资源,不仅是地球之肺,更是一座巨大的碳库。据相关研究表明,树木每生长 1 立方米的蓄积,平均吸收 1.83 吨二氧化碳,释放 1.62 吨氧气 ,这一吸一放之间,展现出林业碳汇在 “双碳” 目标实现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从生态角度来看,林业碳汇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减碳神器”。它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管理等活动,持续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浓度,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贡献力量。从经济层面而言,林业碳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诸如碳交易、碳金融等新兴产业模式,为经济绿色转型注入活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尽管林业碳汇前景广阔,但其开发进程却不尽人意,步伐较为缓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层次的原因?又该如何突破困境,让林业碳汇在“双碳” 赛道上加速奔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揭开林业碳汇开发慢的神秘面纱 。
回溯过往,林业碳汇一度风光无限,成为资本市场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在 “双碳” 目标提出初期,其凭借独特的生态与经济价值,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众多企业和投资者纷纷看好这片 “绿色蓝海”,积极投身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期望在这场低碳转型浪潮中抢占先机。相关数据显示,在那段火热时期,林业碳汇相关投资呈爆发式增长,各类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林业碳汇却遭遇“冷遇”,开发态势急转直下,陷入低迷不振的困境。自 2017 年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暂停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便遭受重创。虽在 2024 年 1 月 22 日,CCER 正式重启,给林业碳汇带来新希望,但开发进程仍未如预期般加速,市场信心也尚未完全恢复。据统计,重启后的 CCER 市场中,林业碳汇项目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占比均较低,远不及预期。
CCER 重启后,首批发布的方法学仅 4 个,其中林业碳汇领域虽占 2 个,但数量和覆盖范围仍十分有限。与 CCER 早期 200 个方法学相比,如今方法学发布的数量与频度大幅降低 。这直接导致许多林业碳汇项目因缺乏适用方法学,无法顺利开发。从历年全国人工造林数据来看,2013 - 2022 年全国人工造林约 4.55 亿亩,经分析,其中包含大量经济林及不符合当前方法学要求的造林类型 。在北方地区,经济林占比约 0.43%,灌木占比 64.97%,乔木仅占 34.60%;南方地区经济林占比达 49.21%,乔木占 50.79% 。经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造林类型后,实际可开发面积大幅缩水,年度碳汇量预计在 1000 万吨上下 。
林业碳汇项目普遍体量较小,导致投入产出比低,甚至无利可图。从项目资料收集整理、项目设计文件(PDD)编制,到项目审定、外业调查,再到减排量核算报告(MR)编制及最终核查环节,全流程费用约 100 - 200 万元,若资料不全,成本更高 。以当前 CCER 价格 50 - 80 元计算,南方项目开发盈亏平衡点在 1 万亩以上,北方项目在 3 万亩以上 。相当比例的县市难以达到这一规模,南方约 19%,北方约 24% 。若采用收益分享合作模式,盈亏平衡点将进一步提高,南方提升至 3 万亩以上,北方需 10 万亩以上 ,届时更多县市将无法达到开发规模。为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县市探索区域联合开发模式(跨县打包),但该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争议,不同县域行政决策、项目标准流程差异,导致权责划分和收益分配难题;DOE 对跨县打包理解和接受程度不一,且难以界定打包范围,使得该模式推进困难 。
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技术要求远高于其他CCER 项目,如能源类型项目开发,几乎无需专业技术,参考他人项目文件即可操作。而林业碳汇项目随着 CCER 体系指导文件出台,开发流程愈发规范复杂,无法再依赖简单证明材料和粗略计算获取减排额度 。项目开发涉及林业专业知识、碳计量与监测技术、复杂的数学模型及数据分析等多领域知识与技能 。在碳计量环节,需精确测量林木生长量、生物量及碳储量变化,对测量设备和技术要求极高;监测工作贯穿项目全周期,需长期、持续且专业的技术支持 。这使得许多缺乏专业技术和人才的企业望而却步,阻碍了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进程。
林业碳汇方法学适用条件严格,对造林类型、土地条件等多方面作出限制。造林碳汇方法学虽扩大了适用范围,涵盖乔木、竹子和灌木造林,但明确排除经济林造林、非林地上的通道绿化、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绿化。在土地条件上,要求项目土地在项目开始前至少三年为不符合森林定义的规划造林地,权属清晰,且单个地块土地连续面积不小于 400m²(2019 年(含)之前开始的项目,不小于 667m² ),不属于湿地 。这些严苛条件将大量潜在项目拒之门外,进一步缩小了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空间,许多造林活动因不符合条件,无法转化为碳汇项目,实现生态价值的经济转化。
当前碳汇交易平台基础薄弱,配套服务不足,政策法律体系也不够健全,严重阻碍了林业碳汇开发。交易平台方面,存在交易规则不统一、信息披露不充分、交易流程繁琐等问题,影响交易效率和市场活跃度。配套服务上,缺乏专业的碳汇评估、咨询、认证等中介机构,企业在项目开发、交易过程中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服务 。政策法律层面,虽有相关政策支持林业碳汇发展,但具体实施细则不明晰,法律保障不完善,导致项目开发和交易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投资风险,降低了市场参与积极性 。
面对林业碳汇开发的重重困境,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积极探索破局之道,让这片绿色希望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完善方法学体系是当务之急。相关部门应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林业碳汇方法学的更新与拓展,增加方法学数量,扩大覆盖范围,使更多类型的林业碳汇项目有法可依。例如,针对经济林和特殊造林类型,研发专门的碳汇核算方法学,让这些潜在的碳汇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同时,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方法学创新研究,结合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方法学内容,提高碳汇计量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扩大项目规模,可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项目布局来实现。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区域间合作,建立跨区域林业碳汇项目合作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推动相邻县市联合开发林业碳汇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项目规模小的问题。此外,鼓励大型企业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发挥其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带动项目规模化发展 。
提升技术水平,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既懂林业又懂碳汇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项目开发提供智力支持。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碳计量、监测技术与设备,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和质量 。同时,建立林业碳汇技术共享平台,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行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
健全配套体系,包括完善碳汇交易平台和政策法律体系。交易平台应优化交易规则,提高信息透明度,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吸引力。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林业碳汇相关政策法规,明确项目开发、交易、监管等各环节的权责利,为林业碳汇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此外,加强配套服务机构建设,培育专业的碳汇评估、咨询、认证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
林业碳汇开发,虽此刻深陷困境,举步维艰,但它所承载的生态与经济价值,决定了其前景必然一片光明。它是大自然赋予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武器,也是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支撑。
这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携手并肩,共同发力。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完善方法学体系与政策法律体系,为林业碳汇发展保驾护航;企业要积极投身项目开发,加大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力度,提升项目开发质量与效益;科研机构需持续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为林业碳汇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社会各界也要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林业碳汇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林业碳汇发展的良好氛围。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