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ing, EMC)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节能降碳,其核心在于由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改造、运营等全流程服务,并通过分享节能效益回收成本、实现盈利。以下是其助力降碳的具体路径及实际案例:
国务院《“十四五” 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鼓励 “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 一站式服务。
国管局等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意见》,推动公共机构通过能源费用托管模式降低碳排放。
地方政策如《安徽省推进建筑领域合同能源管理的若干意见》支持园区、医院、学校等采用EMC 模式,并给予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企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实施百余个EMC 项目,覆盖余热回收、工艺优化等领域,推动行业能效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地方标准(如山东省《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要求》)规范项目流程,降低合作风险。
空调系统改造:如江西九江市中医医院通过中央空调群控、磁悬浮冷水机组替换老旧设备,降低能耗30% 以上。
余热余压回收:石化企业通过回收蒸汽、余热发电,减少能源浪费。
智慧照明与分项计量:上饶市行政中心采用LED 照明和智能电表,总功率下降 54%,分项计量精准定位高耗能环节。
光储直柔系统:安徽等地在公共建筑中推广光伏发电与储能结合,降低化石能源依赖。
智慧能源平台:克拉玛依市高校通过能耗实时监测平台优化用能策略,年节能量达370 吨标准煤。
能源费用托管:上饶市行政中心以10 年合同期实现设备无偿移交,年均节省财政资金 34 万元,等效植树 2 万棵。
节能效益分享:德兴市人民医院由节能公司全额投资改造,双方共享节电收益,空调电费下降50%。
典型案例:玉山县医院通过空气源热泵替代燃气锅炉,年减排二氧化碳840 吨;克拉玛依市公共机构项目 10 年累计减排 1.8 万吨。
行业层面:石化行业通过能效提升和工艺优化,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
向工业园区、交通枢纽、数据中心等高耗能领域延伸,探索“节能 + 碳资产” 管理新模式。
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氢能等新兴技术与 EMC 结合。
需加强节能量核算标准、第三方认证体系建设,解决收益分配争议。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如“碳收益权质押贷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合同能源管理通过“专业服务 + 市场机制” 双轮驱动,有效破解节能降碳的资金和技术瓶颈,已成为公共机构、工业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未来随着政策深化和技术迭代,其助力 “双碳” 目标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