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2024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山生态修复论坛”上,备受瞩目的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正式揭晓。这不仅是矿业领域的一次重要成果展示,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抹亮色。
这些案例从众多优秀实践中脱颖而出,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它们覆盖了国有、民营、中外合作等多种类型的企业,涉及煤矿、金属矿、建材矿等众多矿种,以及地下开采、露天开采、联合开采等多样化的开采方式。从西北生态脆弱区到黄河流域,从长江流域到青藏高原,这些案例的地域分布之广,充分展示了生产矿山在推进生态修复工作中的各种先进做法与显著成效。
以下是自然资源部公布的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的详细介绍,它们的特色、技术创新及成效,为全国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山西平朔煤矿是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一,生态修复工作以“边开采、边修复”为核心,采用土地复垦与植被恢复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分层剥离、表土回填、植被种植等技术,修复了数千公顷的矿区土地,形成了农田、林地和草地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同时,矿区还建设了生态公园,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黑岱沟露天煤矿位于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修复工作注重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通过建设梯田式复垦区、种植耐旱植物、修建排水系统等措施,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恢复了矿区生态功能。此外,矿区还引入了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能源开发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
大孤山铁矿采用“绿色开采+生态修复”模式,通过尾矿库治理、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修复了数百公顷的矿区土地。矿区还创新性地将尾矿用于建筑材料生产,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修复后的矿区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4. 浙江金山石矿(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青山石矿)
金山石矿是国家级绿色矿山,修复工作以“全流程绿色生产”为特色。通过自主研发的清洁生产技术,减少了粉尘和废水排放,实现了可绿化区域100%绿化。矿区还建设了智能化管理系统,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成为绿色矿山的典范。
淮南煤矿的生态修复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重点,通过土地复垦、水域治理和植被恢复,将沉陷区改造为湿地公园和农田。矿区还引入了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的有机结合。
西朝钼矿采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将尾矿用于井下采空区充填,减少了地表尾矿堆存,提升了矿石回采率。矿区还实施了植被恢复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了废石100%资源化利用和废水95%循环利用,成为绿色矿山的标杆。
永平铜矿的修复工作以“源头防控+生态恢复”为核心,通过建设截排水系统、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修复了数千公顷的矿区土地。矿区还引入了生态旅游项目,将修复后的区域打造为生态公园,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邱集煤矿采用“土地复垦+生态农业”模式,将修复后的土地用于农业种植,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矿区还建设了生态湿地,改善了区域水环境,成为生态修复与农业发展的典范。
宝山铅锌银矿的修复工作以“科技引领+生态恢复”为特色,通过植被恢复、土地复垦和水资源治理,修复了数百公顷的矿区土地。矿区还引入了智能化管理系统,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成为绿色矿山的典范。
10. 重庆铜锣山矿区(东方希望重庆水泥有限公司铜矿山水泥灰岩矿)
铜锣山矿区采用“石电共生+采复并举”模式,通过露天台阶式分层开采和土地循环利用,修复了50公顷的矿区土地,实现了区域100%生态修复。矿区还建设了截流蓄灌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年减碳307万吨。
锦丰金矿的修复工作以“生态恢复+社区发展”为核心,通过植被恢复、土地复垦和水资源治理,修复了数千公顷的矿区土地。矿区还引入了社区发展项目,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昆明磷矿的修复工作以“土地复垦+生态农业”为特色,将修复后的土地用于农业种植,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矿区还建设了生态湿地,改善了区域水环境,成为生态修复与农业发展的典范。
曹家滩煤矿采用“绿色开采+生态修复”模式,通过土地复垦、植被恢复和水资源治理,修复了数千公顷的矿区土地。矿区还引入了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能源开发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
14. 甘肃郭家沟铅锌矿
郭家沟铅锌矿的修复工作以“科技引领+生态恢复”为核心,通过植被恢复、土地复垦和水资源治理,修复了数百公顷的矿区土地。矿区还引入了智能化管理系统,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成为绿色矿山的典范。
15. 青海德尔尼铜矿
德尔尼铜矿位于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修复工作注重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通过种植耐寒植物、修建排水系统和土地复垦,修复了数千公顷的矿区土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筑牢根基、保驾护航。
一方面,夯实法制基础,明确地方政府和矿山企业的责任,让生态修复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坚持源头治理和全过程保护修复的原则,逐步完善了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生态修复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通过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调动了全社会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矿山生态修复的良好氛围。
在基础工作方面,自然资源部持续推进全国历史遗留矿山图斑核查、标准规范制定等工作,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标准指引。自2022年起,中央财政已支持地方实施了49个历史遗留矿山修复示范工程。“十三五”以来,全国已累计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面积达到480万亩。这些数字背后,是自然资源部对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祖国的绿水青山。
为进一步推广矿山生态修复的优秀经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决定向全国范围内征集生产矿山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经过精心筛选,从众多案例中挑选出15个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并集结成册,以供学习借鉴。这一举措,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在矿山生态修复的道路上,固废利用与低碳建材研究中心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2001年成立以来,该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固废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建材的发展。
他们以煤基固废、冶金固废、化工固废、矿业固废等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并推动众多企业实现横向项目的产业化。在固废处置领域,中心取得了多项重要科技成果,如固废基胶凝材料、超细复合矿物掺合料、新型激发剂与外加剂以及副产石膏系列产品等。这些成果不仅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低碳建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该中心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更以项目产业化落地为目标,努力打造全国范围内的固废处置与低碳建材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他们的创新担当,为矿山生态修复和低碳建材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的公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方向。这些案例的成功实践,为其他矿山企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为矿业行业的绿色转型树立了标杆。
在自然资源部的引领下,在固废利用与低碳建材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的支持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矿业行业将迎来更加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同绘制绿色矿业的新画卷,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