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何被诸多业内人士称为储能行业的“大决战”的一年?
主要源于政策、技术、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等多重因素的交汇,标志着行业从初期规模化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化竞争的关键阶段。
国家层面《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明确技术创新和产能优化方向,要求储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推动独立盈利模式形成。地方政府如广州提出2025年储能产业营收600亿元目标,全国多地将储能纳入万亿级产业规划,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截至2024年,全国80%以上地区已启动电力现货市场,新能源发电全面参与交易,储能通过峰谷套利的商业模式逐渐成熟。2023年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47.3%,预计2030年风光装机达30亿千瓦,储能需求将激增。
长时化电芯能量密度从280Ah提升至700Ah+,20尺集装箱储能系统容量突破8MWh,循环寿命超15000次,系统成本降至0.5元/Wh以下。长时储能(4-6小时)、构网型储能技术成熟,解决新能源波动问题,支撑电网稳定性。液流电池成本降至 1.2 元 / Wh,循环寿命超 20000 次,适用于电网调峰;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突破,成本较锂电池低 30%,在低速车、储能领域铺开。
低成本化2024年锂电池储能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降至0.1-0.2元,部分省份通过现货市场交易已实现盈利,预计2025年将全面进入独立盈利阶段。
2024年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装机78.3GW,2025年预计新增45GW,累计突破100GW,全球市场规模超2000亿元。海外市场需求旺盛,美国因关税政策或迎“抢装潮”,中东、欧洲等地规划项目释放,中国企业加速出海
2024年储能企业注册量超8.9万家,但异常经营企业激增123.5%,价格战导致利润压缩,预计2025年将有半数集成商被淘汰,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和成本优势巩固地位。
欧洲、中东、澳洲等地储能需求激增,中国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抢占份额,但需应对贸易壁垒(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欧盟碳关税)。特斯拉上海储能工厂2025年量产,加剧国际竞争。
钠电池、氢储能、固态电池等技术突破,推动储能向长时化、高安全性发展。
AI 大模型赋能储能系统设计、运维与调度,优化全生命周期管理。
“火电 + 绿电耦合”、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增多,储能从单一电能存储向能源综合利用延伸。
政策引导产业链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区集聚,优化产能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2025年的“决战”意义商业化拐点:储能从依赖补贴转向市场化盈利,现货市场成为核心收入来源。
技术价值重构:企业从“卷价格”转向“卷技术”,组串式架构、长时储能等创新重塑行业标准。
全球格局重塑:中国企业需在技术、成本、本地化服务上突破,应对国际竞争与贸易保护主义。
2025年将决定哪些企业能在激烈竞争中存活并引领行业,成为储能技术成熟、市场扩张与全球化进程的关键分水岭。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