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指出,支持能源体系低碳转型。银行保险机构要围绕太阳能光伏、风电、水电、抽水蓄能、特高压、核能、储能、智能电网、微电网等新能源产业生产、建设和运营以及更新、升级和改造,做好项目对接和信贷支持,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险保障等。该文件旨在通过金融手段加速“双碳”战略的实施,现解读如下:
1. 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化:引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将资源向新能源产业倾斜,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网络。
2. 化解传统能源依赖:通过金融工具加速化石能源替代,助力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
3. 防范转型风险: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强化金融风险防控机制,避免“运动式减碳”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包括太阳能光伏、风电、水电、核能,重点覆盖技术成熟且规模化应用场景。例如:光伏产业链(硅料→组件→电站)、风电整机制造与运维。
抽水蓄能、特高压、智能电网、微电网被列为重点,瞄准新能源消纳与电网稳定性问题。其中特高压输电可解决“三北”地区风光资源外送瓶颈。
储能技术(电化学/压缩空气等)、设备更新改造(如火电灵活性改造)、数字化管理系统被纳入支持范围,体现对系统性转型的考量。
覆盖项目开发期(并购贷款)、建设期(项目融资)、运营期(供应链金融),特别强调对技术升级(如光伏TOPCon/HJT产线改造)的专项融资支持。
要求建立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模型,探索碳排放权质押融资、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等风控工具,试点气候保险(如风光电站极端天气指数保险)。
开发覆盖设备故障(运维保险)、发电量担保(发电收益险)、碳汇损失(生态修复险)等新型险种,形成“信贷+保险”联动态势。
预计将出台绿色资产风险权重调整(如降低绿色贷款资本占用)、保险资金绿色投资比例考核等配套政策。
要求各省制定实施细则,重点区域如青海(清洁能源基地)、江苏(海上风电集群)、四川(水电枢纽)可能获专项政策包。
金融机构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绿色金融事业部改革,建立ESG评级体系,培训覆盖至少80%的对公业务团队。
预计带动2025-2030年超20万亿投资,其中智能电网、储能领域年复合增长率或超25%。
金融资源倾斜可能加速钙钛矿光伏、钍基熔盐堆核电、液流电池储能等前沿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如风电ABS)、保险资管绿色REITs等创新金融产品将迎来爆发期。
文件隐含对标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的意图,为中国新能源产业获取跨境融资铺路。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