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技术作为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关键,迎合了社会对低碳经济的需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应用范围已经从传统的电力系统扩展到通信基站、数据中心、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并网、智能电网建设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储能技术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攀升,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出力受制于不稳定性,大规模接入给电网带来巨大挑战。风电日波动最大幅度可达装机容量的80%,且呈现一定的反调峰特性;光伏发电受昼夜、天气、移动云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样存在明显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随着风电、光伏并网比例的提升,常规电源装机容量占比相应降低,新能源调峰容量需求激增与常规电源调峰容量下降之间的矛盾凸显,给电网带来较大的考验。以西北区域为例,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因调峰能力不足和传输容量受限,弃风弃光率居高不下。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电源侧,可实现电力调峰、辅助动态运行、平滑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以及减少弃风弃光;在电网侧,能进行系统调频、提供备用容量、缓解电网阻塞并延缓输配电设备扩容升级;在用户侧,可用于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容量费用管理以及提升供电可靠性。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储能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电化学储能是发展较快且相对成熟的储能技术,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其技术经济性已经具备商业化拐点。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投运电化学储能电站958座,装机25 GW/50.86 GW·h,相当于全国电源总装机的0.86%,新能源总装机的2.24%,其中仅2023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电站就新增486座,总功率同比增长近4倍,超过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新型储能2025年装机目标为30 GW。目前,已有25个省(市)规划了“十四五”期间的新型储能装机目标。预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目标将达到67.85 GW;到2030年,光储结合可实现平价,储能装机规模将大幅增长。
在储能技术的多元化发展中,各种储能技术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飞轮储能是一种短时间尺度、毫秒级响应时间的储能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电能转化成旋转体的动能进行存储。飞轮储能具有比功率高、功率密度大、循环次数多和能量转化效率高等优点。然而,其自放电率高、能量型应用成本高的问题也限制了其在某些场景的应用。目前,飞轮储能已经在电力系统调频、UPS、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应用,中小容量的飞轮储能系统已实现商品化。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优秀的中短时储能技术,同样适用于部分长时场景。锂电池储能是当前技术最为成熟、装机规模最大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它综合性能较好,能量功率密度和能量效率都较高,但度电成本较低。然而,锂离子电池提供功率与储存能量的装置绑定在一起,在不提升功率、仅提升容量的情况下,电池成本等比例增加。此外,采用有机电解液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全球电池需求量的迅速增长,锂资源也开始面临着资源约束问题。尽管如此,锂离子电池凭借其优越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场景,仍然是当前储能市场的主流技术之一。
液流电池是一种大规模高效电化学储能装置。区别于其他电池储能装置,液流电池将反应活性物质储存于电解质溶液中,可实现电化学反应与能量储存场所的分离。这使得电池功率与储能容量设计相对独立,适合大规模蓄电储能需求。目前,典型的液流电池体系包括全钒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多硫化钠/溴电池等。液流电池具有能量效率高、循环寿命长和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是长时储能的理想选择之一。
氢储能具备能量密度高、环保性好、运输方便、存量丰富和安全性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化工等领域。在电力领域,氢储能系统通过耦合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参与电网削峰填谷、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提升电网稳定性;在交通领域,燃料电池车具有零排放、续航里程长等特点,是交通领域减碳的最佳选择;在化工领域,氢气作为最广泛的化工原料,能够大幅降低化工行业碳排放。
不同储能技术在功率、效率、响应时间等方面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共同构建多元储能体系。
尽管储能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经济性评估、储能系统仿真技术、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技术、氢储系统设计及利用、储能系统安全与消防技术等。
储能技术的经济性评估是确保其广泛应用的关键。目前,已开展面向用户特性的计及储能衰退和效率的用户侧储能经济性评估模型。储能技术工程中心也初步建立了储能系统经济性评估分析软件,并应用于储能系统示范项目。然而,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经济性评估模型和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储能系统仿真技术是确保储能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储能系统的仿真模型,可以对储能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然而,由于储能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仿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是提高电池资源利用率和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退役电池进行性能测试和分类,可以将性能较好的电池用于储能系统或其他应用场景,从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然而,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电池性能评估、安全性保障等。
氢储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储能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环保等优点。然而,氢储系统的设计和利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氢气的生产、储存和运输等。此外,氢储系统还需要与其他能源系统进行集成和优化,以实现最佳的能源利用效果。
储能系统的安全和消防技术是确保其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由于储能系统涉及高电压、大电流等危险因素,一旦发生故障或事故,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加强对储能系统的安全监测和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确保储能系统的安全运行。
储能技术的盈利模式是其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前提,主要包括源网侧储能电站传统盈利模式、独立储能电站新型盈利模式等。
源网侧储能电站的传统盈利模式主要包括调频辅助服务收入、租赁收入等。其中,调频辅助服务收入是源网侧储能电站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通过参与电力市场的调频辅助服务交易,源网侧储能电站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此外,源网侧储能电站还可以将储能容量租赁给新能源项目或电力市场参与方,获得租赁收入。
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独立储能电站的新型盈利模式也逐渐涌现。这些新型盈利模式包括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提供虚拟电厂服务、参与碳市场交易等。通过参与这些新型盈利模式,独立储能电站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渠道和更高的收益水平。
电力现货市场是电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日前、日内和实时的电能量与备用等辅助服务交易市场。独立储能电站可以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根据市场价格和供需情况灵活调整充电和放电策略,实现收益最大化。
虚拟电厂是一种将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需求侧响应等资源进行聚合和优化调度的系统。独立储能电站可以作为虚拟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储能容量和调节能力,参与电力市场的调度和运行,获得相应的收益。
随着碳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独立储能电站还可以通过参与碳市场交易获得收益。通过减少碳排放或提供碳减排服务,独立储能电站可以获得碳配额或碳信用额度,并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和转让。
新型储能技术作为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和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的关键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和挑战。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强经济性评估、安全性保障和盈利模式探索,新型储能技术必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