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持续推动“双碳”目标,余热利用作为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之一,被列入多项政策文件。例如,发改委和工信部通过专项资金支持余热利用技术研发,并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设备设计与应用。此外,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根据中电联预测,2025年煤电装机占比将降至33%,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升至60%。余热利用作为工业、建筑领域能源回收的关键技术,与新能源形成互补,成为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环节。
-高温与低温余热协同利用:工业领域(如钢铁、化工)的高温余热回收技术(如余热锅炉)已成熟,而低温余热(<100℃)的ORC发电系统、热泵技术成为新增长点。
-智能化与系统集成:通过物联网和AI技术优化余热设备运行效率,例如智能控制系统实时调整热交换参数,提升整体能源转化率。
余热利用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运维服务等环节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推动行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
-预计2025年余热利用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8%-10%。工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70%),建筑和农业领域增速显著。
-余热发电市场(尤其是低温发电)因政策扶持和技术突破,有望成为行业新增长极。
-华东、华北等工业密集区仍是主要市场,西部大开发政策带动西部地区需求增长。
-主流产品包括余热锅炉、燃气轮机余热发电机组等,高效节能设备逐步替代传统技术。
-低温余热发电效率仍需提升,材料耐腐蚀性、热交换器成本等问题亟待解决。
-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新材料(如耐高温合金)和跨领域技术(如储能+余热)融合。
-部分企业对余热利用的经济效益认识不足,政策执行存在区域差异。
-建议:通过示范工程和补贴机制增强市场信心,同时完善地方配套法规。
余热利用将从工业向建筑(地源热泵)、交通(汽车余热回收)等领域渗透,形成多维度能源回收网络。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深化,中国余热技术有望输出至新兴市场。同时,绿色债券、碳交易等金融工具为行业提供资金支持。
2025年余热利用行业将在政策、技术、市场的三重驱动下快速发展,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赛道之一。企业需聚焦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把握工业节能升级与新能源融合机遇,同时应对技术成本与市场认知的挑战。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