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演进的史诗,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拉开帷幕,蒸汽机的发明促使人类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煤炭作为主要能源,驱动着工厂的大规模运作,推动了纺织、采矿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到了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使工业生产更加高效,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逐渐提高,汽车、化工等新兴产业崛起,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中叶以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工业生产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迈进,能源消耗总量持续攀升,能源结构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能源的使用较为粗放,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量的增长,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随着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节能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早期起步阶段(20世纪80-9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建立节能技术体系。90年代,国家陆续出台节能政策,工业节能行业快速发展,一批节能企业崭露头角。
- 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初-2012年):2003年,中国首个节能自愿协议在山东试点,为后续政策提供示范。2006年,“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约束性指标,“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启动。2008年,开始引入国际先进能源管理工具和方法。
- 深化推进阶段(2012年-2020年):2012年,启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推动工业能效提升和标准完善,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
- “双碳”目标引领阶段(2020年至今):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工业节能转向深度低碳化转型,2021年启动“中国工业深度低碳化项目”,聚焦高耗能行业和制冷产业。
- 技术方面: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广泛应用,实现能源消耗实时监控和智能调控。高效节能设备如高效电机、节能锅炉等应用广泛,余热余压利用技术不断发展。
- 政策方面:政府出台《“十四五”节约能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规划》《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等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绿色金融等鼓励企业节能。
- 市场方面:工业节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等争夺份额,形成涵盖节能设备制造、技术服务、咨询等的完善产业链。
各国政府为推动工业节能,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工业企业的节能责任和义务,为工业节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对工业企业的能源管理、节能技术进步、监督检查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工业节能管理工作。
同时,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如对实施节能改造项目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例如,对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规定的节能节水专用设备的企业,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此外,政府还建立了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和企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了节能工作的约束性。
当前,节能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一方面,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对节能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工业企业为了满足国家的节能标准和降低生产成本,纷纷加大对节能改造的投入,推动了节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节能技术不断创新,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节能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节能服务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
然而,节能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节能市场还不够规范,部分节能服务公司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虚假宣传、恶意竞争等现象,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健康发展。其次,节能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资金压力大,部分节能服务公司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和业务拓展能力。此外,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存在一定的瓶颈,一些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是重要的节能手段。通过建设余热锅炉、蒸汽轮机等设备,将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等余热余压转化为电能或热能,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例如,钢铁企业利用高炉煤气余压发电(TRT)技术,将高炉炉顶煤气的压力能和热能转化为电能,不仅减少了能源浪费,还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采用高效连铸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流程等措施,也可以有效降低钢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化工行业的节能技术主要集中在优化反应工艺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通过采用新型催化剂、改进反应条件等方式,提高化学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加强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余热回收利用,如利用反应热预热原料、生产蒸汽等。此外,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的化工设备,如高效换热器、节能泵等,也能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
建材行业的主要产品如水泥、玻璃等生产过程能耗较高。在水泥生产中,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替代传统的湿法生产工艺,可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不仅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还减少了能源消耗。在玻璃生产中,采用全氧燃烧技术、富氧燃烧技术等,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节能公司的生存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方面,政策的大力支持为节能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政府通过实施节能改造项目、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节能领域,为节能公司创造了更多的业务机会。 此外,企业对节能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节能改造服务外,还包括能源审计、节能咨询、合同能源管理等综合性服务,这为节能公司拓展业务领域提供了契机。
挑战方面,市场竞争激烈,部分节能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采取低价竞争策略,导致行业利润空间压缩。同时,节能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资金回笼慢,部分节能公司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此外,节能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快,节能公司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节能服务公司应加大在节能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出更加高效、智能的节能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节能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质量和效果。加强对客户的服务意识,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节能服务,及时解决客户在节能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声誉,增强市场竞争力。
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创新融资模式,如开展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等,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节能服务公司应加强行业自律,遵守市场规则和行业规范,共同维护市场秩序。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加强与同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来源:
- 技术创新升级:节能技术将更加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如开发出更高效率的余热回收技术、更节能的电机等。
- 需求多样化与定制化: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对节能产品和服务需求各异,将促使企业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 绿色制造成主流:企业会更广泛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实现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
- 国际合作加强:各国在工业节能领域的技术交流、标准制定等合作将增多,推动全球工业节能水平提升。
浏览: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