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9
在兰州智慧黄河平台的大屏幕前,记者随机选择了“榆中县宛川河入黄口”这一点位。智慧黄河(兰州段)精细化管理监测建设项目软件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平台)开发负责人把多才只一下点击,累计报警次数、问题详情、分析记录等信息一应俱全。“这只是我们布设的众多点位中的一个。黄河兰州段13.1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都有智慧平台的‘眼线’,各项监测信息都能一览无余。”他自豪地说。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甘肃省兰州市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兰州加快建设智慧平台项目,使得科学化、智慧化管理黄河成为可能。依靠科技支撑,黄河兰州段干支流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23年出境断面水质综合评价稳定保持Ⅰ类水质。近日,记者来到兰州市实地探访智慧平台如何运行、有哪些高科技功能。
智慧平台具备实时监控、告警溯源、实景三维等功能
打开智慧平台的“断面监测”模块,各个断面便按照国控、省控、市控等类别显示在屏幕上。打开监控视频,把多才挑选了安宁区农科院这一点位,屏幕上便立刻显示出了实时监控画面。
“为了覆盖兰州市黄河流域13.1万平方公里的范围,我们新建了19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51套智能高清监控设备。实时监控画面可以调整近景和远景,下一步还会
进一步增加和优化智能识别能力,提升监控水平。”把多才说。

兰州智慧黄河平台上清晰呈现出点位信息。李翔宇摄
智慧平台除了可以实时监控,还提供了告警溯源、实景三维、企业VR等多功能融合,帮助执法监测人员更好地发现问题。以榆中县宛川河入黄口点位为例,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钟晓强向记者解释:“通过水质自动站以及AI摄像头设备感知,关联企业污水处理、排放相关信息,系统后台第一时间分析研判水污染问题,追因溯源,给予分析结论;同时,将事件派发给相关执法管理部门。他们在移动端处理后会将相关报告同步至平台,形成闭环。”通过屏幕可以看到,历史告警中问题详情、分析结论、问题反馈、报警记录和统计等信息清晰地标注在点位的模块中,形成了水环境监测、预警、巡检、协同调度等应用功能一体化的技术体系。
19座水质自动监测站日夜守护母亲河
驱车行驶至西沙大桥附近,一座正在试运行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坐落于黄河边,地处西固工业园区进入兰州市区段。从外看去,这座小房子“其貌不扬”,内部却充满“高科技”:控制单元、水质在线离心机、实验台等设备一应俱全。“通过外面的采水单元,系统每一小时将黄河水采至预处理单元,对黄河水的pH值、电导率、溶解氧、浊度和温度五参数进行检测。”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李建超指着漂浮在河上的采水浮筒说,“同时,站点也会每四小时对黄河水的总氮、总磷等指标进行检测,一旦超标,留样单元便会立即留样,所有的数据都会上传至相关部门的平台。”

李建超正在操作控制单元。李翔宇摄
李建超是这个站点的运维负责人。由于绝大多数工作都被高科技设备“包圆”,平日里他也只需定期进行核查巡检,核查仪表及站点质控,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这是我们6月份的核查数据,从试运行开始到现在,我们的运行数据还是非常稳定的,各项质控数据有效率达95%以上。”他一边打开控制单元展示一边说道。
不仅在这一点位,中山桥、黄河大桥、元通桥……19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布设在各个断面,能够第一时间锁定污染源,犹如19名士兵日夜守护着母亲河,实现精细化、网格化管理。
逐步完善应急管理相关功能
“过去断面出现水质波动时,我们很难第一时间锁定问题来源。如今形成了网格化监管,不仅节约了搜寻成本,还能够更加及时地找出问题,切断污染源,保障黄河水体健康。”钟晓强说道。
另外,人工排查过程中,难免会有漏判、错判的情况出现。智慧黄河平台的引入,缩小了人工监测的范围,减少了执法人员盲区,提升了科学精准化治污的能力。
据悉,该项目将于今年9月底完成验收,届时将正式投入使用。目前除了告警功能外,对于下游断面的影响分析功能还在开发当中。“上游断面水质发生波动时,平台能够测算其他断面是否会受影响,水质是否超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把多才为记者举了个例子。

西沙大桥水质自动监测站内设备齐全。李翔宇摄
据了解,除此之外,该项目还会对软件应急管理方面进行提升。例如,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如何能够快速将应急物资运送到点位,并考虑开发专家视讯模块,让专家不到现场就可以第一时间提供应急处理建议和措施,逐步完善相关功能。
目前新增的19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51套智能高清监控设备能否满足监测需求?钟晓强给出了答案:“从当前形成的一级网格来看,目前的新增设备已经基本满足需求,也会根据水质情况及监测覆盖范围的变化进行调整。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将整个平台运行推入正轨,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更好地服务黄河兰州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